近日,2022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2031)》(以下简称《报告》),介绍了小麦、玉米、大豆等18个(种)主要农产品2021年市场形势,对未来10年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消费、贸易、价格走势进行展望。
《报告》指出,受益于农业政策的持续发力,未来10年,粮食播种面积有望稳定在17.5亿亩以上,其中大豆面积扩大到2亿亩。玉米、大豆产量将分别达到3.24亿吨和3507万吨,粮食自给率提高到88%左右,猪肉产量稳定在5600万吨左右。
未来10年,玉米播种面积先降后增,末期有望稳定在6.5亿亩;预计2031年玉米产量将达到32393万吨,年均增长2%;预计2031年玉米消费量为32821万吨,年均增长1.5%。玉米供求关系将由偏紧逐步向基本平衡格局转变,进口量下降后趋于稳定,预计2031年进口量降至757万吨。
《报告》还显示,2022年肉类产量和消费量增长,价格走势相对温和,市场供应相对充足,产品对外依存度进一步降低。未来10年,生产结构逐步调整,猪肉占比趋降。
2022年猪肉产量预计为5450万吨,增2.9%,出栏量为6.94亿头,增3.4%;
猪肉进口量预计为250万吨左右,较上年下降32.3%;
猪肉消费量和猪肉人均占有量将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分别为5691万吨和40.3千克,均较上年增长0.6%;
生猪和猪肉价格上半年低迷,下半年将会逐渐接近常态价格水平。
未来10年,规模化水平、产业集中度提高和产业链完善以及调控政策优化提升了猪肉供给稳定性。中国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年均增速将分别达1.9%和2.1%,2031年预计分别达到6.99亿头和5591万吨;消费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总体平稳,到2031年消费量和人均占有量预计将分别达到5699万吨和40.19千克。
国际贸易方面,国内供给平稳将带动猪肉进口需求逐步减少。预计在2023年生猪价格或将再次进入新一轮价格周期,但规模水平提升,猪价波动幅度将会较上两轮周期显著下降,猪价将会窄幅波动。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