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笙是一种菌,也叫做”竹菌”、“竹荪”、“竹松”、“竹萼”、“竹笋菌”,生长在竹林中,一年只有一季生长期,为夏季,在我国四川、福建、重庆、浙江、湖南、贵州等地有分布,其中中国西南的地区最名贵。
竹荪也叫竹笙、竹参,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菇类)。形状略似网状干白蛇皮,它有深绿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圆柱状的菌柄,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常见并可供食用竹荪有4种:长裙竹荪、短裙竹荪、棘托竹荪和红托竹荪。
分布范围:竹荪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比较广,如黑龙江、吉林、河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区都有竹荪的身影,而且在许多国家也能看见它们的身影。
竹荪的采摘时间一般在每年6月左右,生长速度很快。因此,在拣货时,一定要注意有足够的人力来缩短拣货时间。六月的天气很不稳定,气温每天都在变化。特别是白天的阳光和晚上的雨水会给采摘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一般每天早上7、8点就要准备收割。如果人力不足,可以在休息前进行收割,一天三次。剥去菌盖和菌柄,让竹荪自然散开。人工散落竹荪裙摆会降低竹荪的品质。
发菌期:一般播种后覆盖薄膜,每天换气一次,每次约30分钟。播种后,培养材料的含水量在20天以内,不用喷水也能保持材料的含水量65%,土壤的含水量在20%左右。此时,如果遇到特别干燥的天气,可以适当喷水,保持土壤湿润,下雨天必须立即盖膜。保持竹荪菌丝的生长温度在20-28℃之间。温度高低的控制可以通过改变时间和次数来控制,温度过高可以增加换气次数,温度过低可以加强复盖,改为中午的暖气换气等。
菌蕾期:接种50-60天后,一般菌丝生长旺盛,爬上田埂,逐渐形成菌索成为生殖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温度为22-25℃。不仅要防止湿度过低的菌蕾形成,还要防止湿度过高的菌蕾腐烂,定期通风膜,保证基础顺利形成。同时要注意喷雾杀虫。
出菇期:竹荪出现后,重点是水分管理。保持基材和土壤含水量,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进行适当的喷水,喷水时最好喷雾,提高空气湿度,注意通风,保持湿气清新的环境,在阴天适当减少,制造一定的散射光,促进菌蛋的快速成长,保证子实体的正常突破。
收获和加工:当菌球生长发育从扁球形发育成椭圆形变成桃形时菌球即将坡口。菌球破口一般在凌晨五六点最多。竹笋破裂后,菌柄迅速伸长,撒上裙子,竹荪采收一般在每天的8-10点进行。收获要紧,过期孢体体自溶或脱裙产量下降,影响质量。采收时一手扶住菌柄,另一手用剪刀从基部切断连接的菌束,慢慢提起,用镊子及时剥离菌罩和菌托,留下菌裙和菌柄。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