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猪蓝耳病有望根除我国这项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家,每年消耗大约7亿头生猪。生猪养殖关系百姓菜篮子、关乎国计民生。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成功培育出第一代抗病毒多基因编辑仔猪,将在生猪养殖业发起重大的技术革新。防控蓝耳病是我国养猪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1995年初,我国从北京郊区开始流行蓝耳病,并于2006年夏秋季在我国大部分省市养猪场的爆发并大规模流行。

随着近年来蓝耳病感染毒株复杂化,甚至导致部分省市的养猪存栏量下降50%以上。

中国农大杨汉春教授曾提到,猪蓝耳病已成为许多猪场的“常在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还将伴随着养猪业30~50年。

所以说,蓝耳病发病阶段史仍将持续三到五个10年的阶段,控制蓝耳病任重而道远。猪蓝耳病被称为生猪的“艾滋病”

猪蓝耳病,学名是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通过空气传播,在我国生猪养殖业中,危害甚至高于非洲猪瘟。

由于病毒变异速度快,疫苗防控效果低,猪蓝耳病爆发,会造成妊娠母猪大批量流产,对产房的弱子、死胎、仔猪成活率以及到育肥阶段的育肥成活率、饲养成本都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生猪一旦罹患蓝耳病,终生无法根治,而我国几乎每一头生猪,体内都携带着病毒载体因子,这种病也被称为生猪的“艾滋病”。我国猪蓝耳病2010-2020年流行情况

根据农业部《兽医公报》官方数据,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国猪蓝耳病共发生疫情640次,27985只猪发病。

其中2012年疫情发生次数最多,达261次/年;2012年以后,疫情发生次数骤减,从2013年-2019年疫情发生次数基本<50次/年。

有关专家曾介绍,当前蓝耳流行毒株多且复杂,仍以NADC30毒株为主要流行毒株,但也出现了新的毒株分支,可通过实时诊断数据的应用可实现快速监控及识别病原侦测和进化模式的改变。

根据2010-2020年这11年的统计数据,从月份及季节性来看,下半年普遍比上半年的发病次数要高很多,发病次数以8月份达顶峰,9-10月份集中较多,但11-12月份的发病次数也并不低;

但从发病数量的数据来看,7月份的是最高的,达8254只,随后与之下降;整体与以知网数据库的统计分析有较大差异,从兽医公报的数据来看,全年在7-12月份中更易爆发蓝耳疫病。生猪基因技术获重大突破,猪蓝耳病有望根除

经过十年技术攻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利用生物分子细胞技术,精准筛选出极易与病毒结合的基因蛋白碱基对,对病毒位点予以敲除,摒除染病风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华进联介绍,基因组上大概有三十亿个碱基对。

首先从基因对上要精准地知道位点在哪里,然后在细胞上通过一种特定的工具就是一种酶,定点地对基因进行改造。

科研团队同时敲除了抑制瘦肉生长的基因片段,使得生猪后代瘦肉率更高。

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利用代孕母猪产下的两头双基因编辑仔猪已经在云南出生,成长情况良好。

这也标志着我国的生猪产业基因编辑育种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